EN

网络谣言说“不”,编造散播网络谣言的后果

发布日期:2024-08-05 15:31:46   浏览量 :109
发布日期:2024-08-05 15:31:46  
109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次坞派出所开展打谣宣传进企活动活动中,通过发放宣传资料、现场讲解等方式,向群众讲解网络谣言的危害性,介绍网络谣言的定义和辨别方式及相关法律法规,并结合实际案例,提醒群众编造散布网络谣言可能会承担的法律责任,以及网络谣言对当事人及社会造成的危害,使得群众深刻认识到网络谣言的危害性。


01什么是网络谣言?

    网络谣言是指别有用心的人员利用境内外网站、社交平台等网络介质,传播没有事实依据,且带有攻击性、目的性的不实信息。


02网络谣言常见类别

   ①网络灾害谣言:捏造某种灾害即将发生的信息,或者捏造、夸大已发生灾害的危害性信息,引起公众恐慌,扰乱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。

   ②网络恐怖谣言:指虚构恐怖信息或危害公众安全事件信息,引发公众恐慌,扰乱社会秩序,引起公众对政府管理的不满,影响社会稳定。

   ③网络犯罪谣言:指捏造骇人听闻或令人发指的犯罪信息,引起公众愤怒、恐惧,引发公众对政府、政府工作人员或某些群体的不满,同时也影响当事人的声誉,扰乱他们的正常生活。

   ④网络食品及产品安全谣言:指捏造或夸大某类食品或产品存在质量问题,引起公众对该类食品或产品的抵制,导致该类食品或产品生产者、销售者损失。

⑤网络个人事件谣言:指针对某些个人而编造吸引眼球的虚假信息,侵害当事人隐私,给当事人造成负面影响甚至经济损失。


03如何辨别网络谣言

    1.文章发布的权威性。

    注意观察文章结尾是否有署名或标注出处,判断其是否由权威媒体或机构发布,避免被作者主观臆测带偏。


    2.内容观点的客观性。

    阅读时应注意文章是否存在夸大事实、以偏概全、断章取义、极端言论、文不对题等表达方式。


    3.浏览页面的健康性。

    部分平台为吸引关注,将色情、浮夸等类型的图片设置为封面,或页面含有大量广告、网络小说链接等不健康内容。




01民事责任

    络造谣侵犯个人、法人、或者其他组织的名誉权、荣誉权等,按照新实施的《民法典》第179条规定,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包括停止侵害、赔偿损失、消除影响、恢复名誉、赔礼道歉等。


02行政处罚

    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,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;情节较轻的,处五日以下拘留或五百元以下罚款。


03刑事处罚

    ●第105条:以造谣、诽谤或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、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,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;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,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

    ●第221条: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,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、商品声誉,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,并处或者单处罚金。


    ●第246条: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,情节严重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。


    ●第291条之一第二款:编造虚假的险情、疫情、灾情、警情,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,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,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,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;造成严重后果的,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

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倡议发起单位:  诸暨市公安局次坞派出所

微信公众号
电子名片
关于集团
企业文化
工程项目
资讯中心
关注我们
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紫荆花路2号1幢305室
电话:0571-28050889
邮编:310012
Copyright©2021 | 版权所有:浙江耀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
云计算支持 反馈 枢纽云管理